JBO竞博市值观察曾在9月14日发表了一篇题为 《股东减持暴跌背后的危与机》 的文章,文中指出,“对于亚光科技,其业绩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其减持也要到三季报之后。在这之前,股价会受情绪压制,可能不会有好的表现。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亚光科技三季报出炉,假如业绩还是一如既往的好,那么,这次下跌也许是个不错的机遇。”回顾亚光科技过去一个月的股价表现应验了市值观察此前的判断JBO竞博,现在再跟进下三季报情况。
10月15日晚间,公司发布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49亿元,同比增加14.18%;实现归母净利润5072万元,同比下降60.78%;若不考虑股权激励费成本,则实现归母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2.42%。单季度来看,Q3实现营业收入4.39亿元,同比下降18.14%;归母净利润为147万元,同比下降97.27%;不考虑股权激励成本摊销,Q3业绩下滑21.44%。
虽然受量子科技利好今日股价有所回升,但离最高点也已近腰斩的亚光科技,除了股东减持25%的影响,应该也和Q3业绩下滑有关,那么,现在公司到底是“危”还是“机”?
今年5月21日,公司市场调研信息显示,“今年订单非常饱满,产能开足,按照以往的特点,业绩应该会在Q3、Q4集中释放”。
但随着三季报的披露,数据却与调研信息严重背离。亚光业务主要来自两大块:军工电子和智能船艇。智能船艇目前对公司来说是个包袱,三季报公司船艇业务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3.47%,若不考虑股权激励成本净利润为-2510.56万元,同比去年下滑0.05%。从数据看出,公司的船艇业务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业绩并没有进一步恶化。而公司军工电子业务前三季度收入为10.10亿元,同比增长18.29%,若不考虑股权激励成本净利润为1.8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5.49%。虽然表面数据看上去还不错,但问题是增长幅度较中报的53.88%增幅回落了约38%。我们根据财报计算,Q3单季军工电子变动情况如下表:
军工电子Q3业绩不仅没有如5月份调研时体现的“订单非常饱满,产能开足”,反而遭受了超20%的下滑。
我们再透过三季报观察,发现存货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4亿,增幅31.56%,环比增加5600万。这个增加额里面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未结算收入的产品,而另一部分是原材料,只是目前不确定二者之间的占比。由于军品的特殊性,有时候发货和收入结算上会有一定的延时和滞后。我们更加倾向于前者,存货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未结算收入的产品”,那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何“订单饱满,业绩却下滑”,大概率是因为收入结算滞后导致。
亚光科技此前发布公告,拟减持公司股份合计比例不超过25.08%。消息出来后,公司股价一度暴跌35%,截止目前,股价离此前高点也接近腰斩。
但是市值观察注意到,这波暴跌却引来了一大批机构建仓,根据9月30日的十大流通股东持股统计数据看,第三季度新进了5家机构,1家机构加仓幅度达144.75%。交银施罗德系3家抱团而来,还有1家“大咖”是社保六零四组合。综合来看,十大流通股东里除了大股东及其公司,剩下都是公募大机构,退出的是个人和私募。
我们可以分析下,从7月1日到现在的三个多月,股价在14元下方只有9个交易日,而三季报退出的又是个人与私募,这些新进机构没有理由突然追涨建仓。这说明新进机构是在减持公告导致暴跌后建仓的,那么,其建仓成本价大概率都在14元上方,多数机构处于微盈利甚至被套的状态。
如果只是个别机构入场或许无须大惊小怪,但是,一下子进来这么多有实力的公募机构,实属罕见,其背后是否有它的基本面支撑逻辑?
7月28日,公司发布公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8.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星座互联网微波集成电路和新一代微电子器件技术改造项目、低轨卫星互联网微波集成电路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9月9日公司公告可转换债券项目涉及军工事项审查获得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批复,接下来只要通过证监会的批复就能顺理成章的推进。
根据此前市场消息,大股东将会参加本次可转债项目,至于其它减持的股东是否参加目前不得而知。若从大股东减持股份参与可转债来看,是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的,而且也增加了资金使用的灵活度。所以,减持并不是不看好公司的发展,而是利用制度合理合规的套利。同时,也可用于偿还此前杠杆收购成都亚光电子的债务。
成都亚光电子业务主要是卫星、导弹和雷达相关的电子科技产品,都是和军方相关联的,其产能扩增应该都是经过与下游厂商和终端客户充分沟通,甚至是军方主机厂提出要求其增产JBO竞博,这个我们在研究其它同类上市公司时也有发现类似的案例。这是“计划性”偏强的行业,从它的“可转债通过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批复”就可见一斑。
业绩“暴跌”与“巨量”减持并行,股价腰斩却招来众多明星机构JBO竞博,此处虽“危”更是“机”。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