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O竞博7月10日,第五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颁奖典礼在台北市立图书馆举行。从2002年首次举办以来,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已逐渐成为海峡两岸科普创作、出版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不仅激励了众多科普作者、译者的创作热情,也为公众推荐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普及著作。“选拔华文世界优秀科普书籍,为科学教育普及尽一份力。”肩负着收获与使命的吴大猷科普著作奖依旧充满活力,不断前行。
吴大猷学术基金会董事长吴成文(中)与科学时报社社长刘洪海(右二)在颁奖典礼现场
“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在创作类和翻译类金、银签奖开奖之际,第五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颁奖典礼主持人、台湾大学教授孙维新借用了台湾魔术师刘谦的一句标志性用语,他向现场的观众解释说:“因为今年的获奖结果有些出人意料。”
7月10日正值周六,平日里繁忙的台北街道忽然显得悠闲了许多,也让7月闷热的台北多了几分清凉之意。台北市立图书馆为第五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的颁奖典礼免费提供了会场,参加典礼的有台湾科学界多位重量级的人物:吴大猷学术基金会董事长、台湾卫生研究院创院院长、台湾“中研院”院士吴成文,“ 中研院”院士、著名科普作家曾志朗,吴大猷学术基金会执行长、台湾元智大学校长彭宗平,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教授李田英,长庚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周成功等悉数到场。此外,热心科普的吴大猷学术基金会董事代表、台达电子董事长郑崇华也出席颁奖典礼。上届金签奖获奖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陈大元与科学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刘洪海作为大陆代表出席了颁奖典礼。
典礼开始前,两岸嘉宾参观了位于台北市立图书馆地下一层的吴大猷书房。该书房的设置由吴大猷学术基金会提议,希望藉由历届主办吴大猷科普著作奖所积累的丰富科普图书资源,推动台湾地区的青少年科普阅读。同时JBO竞博,这里还在周末邀请一些著名科学家,以轻松活泼而有学术深度的方式,长期举办大众科学教育活动。吴大猷书房于2009年5月正式启用,目前藏书约560余册,主题涵盖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地质、数学及生命科学等类别,其中包含了历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的优秀科普作品,以及专业学会推荐青少年阅读的科普读物。
颁奖典礼开始后,依旧按照往届惯例播放了吴大猷先生的纪念影片《永不退休的园丁》,以此缅怀这位科学巨匠。吴成文在随后的致辞中表示,吴大猷先生毕生奉献于学术研究和科学教育,他对台湾的科学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被尊称为台湾科学之父。在他过世后,为纪念他而成立的吴大猷学术基金会一直在从事着三项活动,即科学营、科普著作奖和科学沙龙讲座,基金会希望通过这三项活动来继续发挥吴大猷先生科学教育的精神,并促进海峡两岸科学的共同发展。
在谈到科普著作奖时,吴成文说,科普书籍是否普及,被视为民众是否重视科学教育的重要指标,一本好的科普图书不但能传播科学知识,也常能对社会发挥更深层的影响。近年来两岸出版的科普著作、译作数量已相当可观,但质的提升仍有待加强,所以科普著作奖的目的是邀请海峡两岸的科学家在华文世界里选拔优秀的科普书籍,肯定作者和译者的奉献,并鼓励更多人才投入科普创作,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
在颁奖典礼上,首先颁发的是少年组特别奖。该奖项是从第三届科普奖活动才开始增设的,而在青少年科普读物方面,台湾地区的创作和出版都比大陆更为活跃,该奖项在连续三届的评选中,大陆作品少有申报,也没获过此奖项。
彭宗平向本报记者介绍,在台湾从事青少年科普图书写作和翻译的人都很多,作者队伍涵盖科学家、作家、工程师、医生等多种职业,因为青少年科普读物在台湾地区的市场相对较大,因此大家都愿意尝试为少年儿童创作好的科普作品。
本次入围少年组特别奖的作品共13部,其中翻译类9部,创作类4部。少年组特别奖评审委员代表李田英教授在颁奖前表示,入围决选的13部少儿科普作品都非常优秀,非常感谢这些科学家、医生、教授在繁重的工作下,投入心力,深入浅出地写这些科普读物,为少年儿童介绍科学新知或科学故事,引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这是很重要的科学扎根的工作。
最终,由李世荣创作,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的《青蛙不简单》获得创作类特别奖;由小林清之介原著,张东君翻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法布尔爷爷教我的事》获得翻译类特别奖。
吴大猷科普奖总召集人孙维新在主持典礼的过程中介绍,本届少年奖评审过程中,评委们发现作品的知识层次程度差别很大,有些针对低龄儿童,有些则针对青少年,因此评委们建议,从下一届开始把少年组特别奖划分为儿童组和青少年组,该建议最终讨论通过。
此外,孙维新还指出,科普奖翻译类作品的评审委员会在评选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个问题,海峡两岸在资讯没有充分交流的情况下,同一本国外著作可能两地会有不同的翻译版本出现,所以经过充分讨论后,评委会决定原则上同一本国外作品海峡两岸只接受一本翻译作品申报,如果该作品在之前的几届评选中已经参加过评选,以后其他译本原则上不再接受。这也意味着,第六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的评选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充。
在揭晓最重要的创作类和翻译类金、银签奖之前,曾志朗作为决选评审委员会代表作了发言。
曾志朗不仅是台湾著名的认知心理学专家,也被誉为“最会说故事的科学人”,曾出版过多部科普作品,其中《人人都是科学人》曾获第三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的佳作奖。他的夫人洪兰也是认知心理学的知名学者,并翻译过多部科普作品,两人在台湾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曾志朗表示,台湾科学普及的基础很好,但在很多地方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例如科普创作方面,不会较好地把科学知识用一些软的方式和生活运用结合起来,很多作者仍需不断磨炼。他说:“我们在看科学创作的时候,很多书都很棒,但感觉作者总是没有办法把它写得更吸引人,但他们的潜力让我们感到很有希望。海峡两岸之间写作的方式不太一样,观察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对科学的执著一样,都在推动海峡两岸科学的普及。比较而言,台湾的科普作品中有很多新的概念,而大陆的书则很有厚度,希望大家能互相借鉴,两岸的科普建设会更有希望。”
如孙维新所言,当曾志朗和吴成文分别揭晓了创作类和翻译类的金、银签奖后,结果的确有些出人意料。最终获得创作类金签奖的是台湾商周出版的林正焜著《性不性,有关系?有趣的性博物志》,由龙勇诚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守望雪山精灵滇金丝猴科考手记》获得银签奖;翻译类方面,则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赵芊里译《黑猩猩的政治猿类社会中的权力与性》与台湾远流出版、洪兰译《天生爱学样:发现镜像神经元》共同捧得金签奖,而银签奖则空缺。
“参加决选评审的6位中研院院士对所有入围作品都进行了认真审读,虽然很辛苦,但他们都表示这是一个愉快的过程。”颁奖典礼最后,吴成文对本届科普奖的评选过程与结果进行了总结。
吴成文说,本届评选结果非常特别,因为从历届来看,大陆地区在创作方面比较强,曾获得过几次创作类的金签奖;而台湾地区则在翻译方面占有优势,但今年这种格局却被打破,创作类金签奖由台湾获得,而大陆在翻译方面则追赶了上来。据介绍,决选评委针对两部后来获得金签奖的翻译作品进行了长时间的详细讨论,最终无法取舍,于是出现了两个金签奖,而银签奖空缺的状况。
吴成文最后表示,本届评选结果表明,两岸在科普图书的创作和出版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这是可喜的现象。同时,吴大猷学术基金会也很幸运,能够得到台积电文教基金会、徐元智先生纪念基金会以及像台达电子董事长郑崇华这样关心科学普及的企业家的支持,相信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的评选活动今后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