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O竞博平板显示检测是平板显示器件生产各制程中的必备环节,在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过程中进行光学、信号、电气性能等各种功能检测,其发展主要受下游显示面板产业新增产线投资和已有产线升级改造需求驱动,与显示面板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联动性。
近年来,受益于消费电子行业需求增长、日本和韩国面板厂商逐步退出LCD市场和以京东方为代表的国产面板厂商持续加强对高世代线投入影响,国内显示面板市场规模快速增加,带动平板显示检测设备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根据Frost&Sullivan预计,国内显示面板出货量将由2020年9,110万平方米,增长至2025年约12,120万平方米,年复合增长率为5.88%,远高于全球增长水平。
显示面板市场主要分为LCD和OLED面板市场。一方面,LCD面板继续占据主导地位,但已进入产业与技术的成熟期,产能增速趋缓,行业应用集中在电视、笔记本电脑等大屏幕显示领域。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0年国内LCD面板出货量占比为98.68%,预计2020-2025年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5.07%;另一方面,OLED因其独特的柔性特质,能满足曲面和折叠屏的需求,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等消费电子领域,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0年国内OLED面板出货量仅为120万平方米,预计2020-2025年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为38.43%,市场份额将由1.32%进一步提升至5.03%。
(2)中大尺寸OLED、Mini/Micro-LED产业化加速推进,平板显示检测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近年来,JBO竞博受下游消费需求升级及技术进步影响,平板显示行业正处于从LCD到OLED及Mini/Micro-LED快速迭代发展阶段,平板显示检测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OLED相较于LCD技术具有自发光、厚度薄、响应速度快、对比度更高、易弯曲及视角广等优势。随着中大尺寸OLED产线良率提升及成本下降,OLED在LCD传统领域(如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加速渗透。UBI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领域OLED面板销售额达到了29.05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137.90%。
Mini/Micro-LED作为新一代的核心显示技术,具备高显示效果、低功耗、高集成、高技术寿命等优良特性,已成为全球显示产业厂商的共识和争相布局的重点领域。在Mini-LED领域,凭借较好的显示效果和相对可控的成本,主要面向Mini-LED背光和RGB直显领域,在3C和商用市场的应用已进入量产初期。根据MillionInsights预计,2025年全球Mini-LED市场规模将达59亿美元,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86.60%;在Micro-LED领域,目前行业应用集中在VR/AR、智能手表等小显示模块领域,是显示行业普遍认可的未来显示技术,目前尚处于产业化初期,但随着产业制程中巨量转移技术的逐渐突破,预计市场规模和应用领域将快速扩大。根据IHS预测,2026年全球Micro-LED显示器出货量将达1,550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9.00%。
随着市场需求增加和新型显示技术的逐渐成熟,平板显示行业持续加大新型显示技术的产业化投资。此外,以三星、LG、京东方、华星光电和惠科股份等为代表的面板厂商正在投资建设中大尺寸OLED生产线。随着新型显示技术产业化的快速推进,叠加生产工艺较LCD更为复杂,良率提升难度更高,将带动新型显示器件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
平板显示检测是保障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良率的关键环节,其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与新型显示技术的应用紧密相关。一方面,新型显示器件具有更高的解析度(8K、16K)、刷新率(120Hz、240Hz等)和信号传输速度(Gbps),需要检测设备行业开发更高技术性能(如更精确的模拟量输出及侦测能力等)、集成度和检测效率的检测系统;另一方面,由于Mini/MicroLED采用硅基工艺,显示检测设备企业纷纷往产业链中游进行研发和产品布局,拓展显示晶圆及芯片段等中后道检测产品;第三,新型显示器件具有更为复杂的制程工艺和较高的生产成本,对产线良率的要求更为严苛,下游客户积极寻求高效的综合良率管理解决方案。
半导体产业设备投资占总投资规模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具有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设备价值高等特点。半导体检测是半导体生产各制程中的必备环节,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联动性。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的持续驱动以及存储器芯片、模拟芯片等产品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全球半导体产业产能扩张仍在继续,带动半导体检测设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受益于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政策大力扶持,多家国内领先的半导体制造企业进入产能扩张期,国内半导体检测设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5G通信、汽车电子、工业电子、人工智能、云计算、各类消费电子产品等终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行业内“缺芯”情况进一步加剧,台积电、英特尔、格罗方德、三星、中芯国际等国际大厂纷纷加大资本开支。根据Omdia预测,2021-2025年中芯国际、华虹、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华润微等本土主要晶圆制造厂商每年资本开支合计将继续维持在110-130亿美元,将进一步带动上游半导体检测设备行业的发展。
我国是全球半导体设备最大的市场,但国产化率较低。根据SEMI的统计,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296亿美元,同比增长58.10%,增速位列第一,但半导体设备市场目前基本处于美日寡头企业垄断的局面。根据TechInsights统计,2020年全球前十大半导体设备厂商均为境外企业,市场份额合计高达76.60%。其中,半导体检测设备基本被美国科磊半导体、泰瑞达和爱德万垄断。
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影响,作为电子信息关键元器件的半导体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已经上升至国家和行业战略高度,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替代进入重要机遇期。一方面,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2030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2025年实现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另一方面,国内下游晶圆厂商基于自身供应链安全,积极扶持上游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发展,加大对国产设备的采购和支持,半导体检测设备国产化替代加速推进,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目前在新能源设备领域的主要业务为锂电池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锂电池设备是指锂电池生产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其发展直接受下游锂电池厂商新增产线投资所驱动,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联动性。锂电池生产流程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环节。前段为极片制片环节,将原材料加工成为极片,以涂布机为核心设备;中段为电芯装配环节,将极片加工成为未激活电芯,以卷绕机(圆柱和方壳电池)或叠片机(方壳及软包电池)为核心设备;后段为电芯检测和组装环节,目的在于激活电芯使之成为成品电池包,通过PACK集成系统最终进入电池厂,以化成分容系统为核心设备。
锂电池生产工艺复杂、技术更新快,不同型号电池、甚至同一型号电池不同厂商采用的生产工艺均会存在差异。锂电池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如下:
近年来,受益于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为代表的锂电池厂商加速扩产,带动锂电池设备需求增加,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主要下游市场具体发展情况如下:
受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为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25.6%,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Frost&Sullivan预计,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从2021年的15.52%攀升至2026年的37.70%,而全球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于2026年也将达到30.10%。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上游动力电池厂商加速扩产,动力电池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根据GGII数据统计,国内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从2015年的15.70Gwh增长至2021年的220Gwh,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5.30%,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动力电池生产国家。根据GGII初步统计,2022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50%,出货量超过200GWh。根据GGII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550GWh,2020-2025年复合增速达到52.81%,中国动力600482)电池市场2025年出货量预计达到850GWh,五年复合增速达到60.42%,中国市场仍会维持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将稳定在50%以上。此外,根据GGII初步统计,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63个,投资总额超6,000亿元,规划新增产能超过2.5TWh。从具体的产能规划来看,头部企业均有大规模的扩产计划,如宁德时代300750)、中创新航、蜂巢能源2025年锂电池产能规划均已超过500GWh。
储能锂电池市场是近年来新兴的锂电池终端市场,但受益于产业政策、下游电网储能和通信储能需求推动,储能锂电池市场发展迅速。根据GGII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储能电池市场出货量为16.20GWh,同比增长71%,预计到2025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58GWh,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9.06%,将直接带动上游锂电池设备行业发展。
因此,受益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行业快速发展,锂电池设备需求旺盛。根据GGII调研显示,中国2021年锂电池生产设备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00.30%,达575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锂电池设备市场。根据广发证券研究报告测算,预计国内2022-2025年规划落地的电池产能分别为448/635/606/416GWh,对应的国内锂电池设备采购规模分别为1,030/1,461/1,394/957亿元,为国内锂电池设备厂商带来长期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业的高速发展,锂电池工艺技术快速提升,带动锂电池生产设备持续升级。一方面,随着方壳电池在国内成为主流,锂电池中段叠片工艺较卷绕工艺在充放电速率、安全性、能量密度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随着叠片工艺效率快速提升,使之逐渐成为下游动力电池厂商的主流选择;另一方面,锂电池生产设备逐渐从简单的功能实现,转向智能化、高精度、标准化和集成化,以满足锂电池厂商对高性能、高稳定性和降本增效的需求;第三,由于锂电池生产线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工艺复杂和生产设备种类繁多的特点,随着锂电池厂商进入快速扩产期,单机设备将向分段整线集成,再到智能化的总线集成转变,可大幅缩短产线建设周期、降低设备投资成本、提升生产稳定性和产品一致性。
公司主要从事显示、半导体及新能源检测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目前在显示领域的主营产品涵盖LCD、OLED、Mini/Micro-LED等各类显示器件的检测设备,包括信号检测系统、OLED调测系统、AOI光学检测系统和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等;在半导体领域的主营产品分为前道和后道测试设备,包括膜厚量测系统、光学关键尺寸量测系统、电子束缺陷检测系统和自动检测设备(ATE)等;在新能源领域的主要产品为锂电池生产及检测设备,主要用于锂电池电芯装配和检测环节等,包括锂电池化成分容系统、切叠一体机、锂电池视觉检测系统和BMS检测系统等。
平板显示检测是平板显示器件生产各制程中的必备环节,在LCD和OLED产品等平板显示器件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光学、信号、电气性能等各种功能检测,主要用以确认生产制程是否完好、分辨平板显示器件良品与否、对每道工序上的不良品进行复判以及对不良品分类并加以解析提升产线良品率。平板显示检测系统行业的发展受下游平板显示产业的新增产线投资及因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所产生的产线升级投资所驱动,与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联动性。
公司现有的半导体量测、检测设备主要分为前道和后道测试设备。公司前道检测主要用于晶圆加工环节,目的是检查每一步制造工艺后晶圆产品的加工参数是否达到设计的要求或者存在影响良率的缺陷,偏向于物理性的检测;后道测试设备主要是用在晶圆加工之后、封装测试环节内,目的是检查芯片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偏向于电性能的检测。
公司新能源领域中锂电池生产检测系统处于锂电池产业链的中游,系锂电池研发、生产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锂电池检测系统主要用于锂电池生产、锂电池功能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检测,包括锂电池化成分容、锂电池组充放电检测、BMS检测、锂电池组EOL检测及工况模拟检测等。
公司一般根据销售订单安排采购,对于集成芯片、电子元器件、电源、连接器等标准化零部件,依据销售订单的预测以及上游原材料的供应情况进行适当备货,其中集成芯片通过代理商采购;配套设备、PCB电路板、JBO竞博结构件等非标准化零部件,通过定购的方式向专业厂商采购。
为保证原材料的品质,公司由各大事业群组下属研发部门和运营部门负责原材料选型,并由供应链管理部对供应商进行遴选;为保障按时交货,公司建立了安全库存管理制度,满足公司的正常生产。
由于不同客户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产品类别和技术指标有所差异,需求定制化特征突出,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
若承接的订单为公司已有成熟产品,则直接由各大事业群组下属生产制造部门和测试部门负责产品生产和出货检验;若订单标的为新型产品,则各大事业群组下属市场部门接到客户订单后,由产品线经理进行部门间协调,先交由其研发部门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预判,再协同运营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开发小批量样品,之后交由测试部门进行检测,完成后则开始进行批量生产。除少数产品以外,公司大部分产品需要提供现场安装调试服务。
公司主要销售模式为直销。公司客户多为知名的平板显示厂商、集成电路厂商和锂电池厂商,公司在获得客户采购需求后,由各大事业群组下属市场管理部组织群组内市场、技术、研发、生产等部门人员,针对客户的需求拟定产品技术方案,确定合作后签署正式供货合同。
公司主要采取自主研发模式,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知识产权建设,持续加大对“光、机、电、算、软”技术融合与提升的研发投入,并已形成了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实现“销售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战略。
由于公司平板显示、半导体和新能源设备产品主要为非标准化设备,产品研发主要采用客户需求定制化研发及行业前瞻性研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客户需求定制化研发指公司通过市场与销售获得商业机会后,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工艺特点,利用公司已有的技术成果,制定具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综合解决方案。行业前瞻性研发指公司基于行业及技术发展趋势,持续跟踪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技术与平台预研、新产品和核心部件开发,不断对产品进行优化和迭代升级,确保可持续性的技术和成本优势。
平板显示检测系统涉及基于机器视觉的光学检测、自动化控制以及基于电讯技术的信号检测等多项技术,涵盖电路优化设计、精密光学、集成控制与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具有跨专业、多技术融汇的特点,技术门槛较高。我国平板显示检测行业起步较晚,行业核心技术早期主要被境外厂商垄断。公司成立以来,主要专注于基于电讯技术的信号检测,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注重技术的积累与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随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趋势,成功研发了多项平板显示检测系统,是国内较早开发出适用于液晶模组生产线D检测、基于DP接口的液晶模组生产线的检测和液晶模组生产线的Wi-Fi全无线检测产品的企业,也是行业内率先具备8k×4k模组检测能力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Module制程检测系统的产品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技术优势明显,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司目前在显示领域的主营产品包括信号检测系统、OLED调测系统、AOI光学检测系统和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等,在传统及新型显示器件的主要制程均能提供相应的产品,随着主动显示器件的普及,公司紧跟技术前沿,加大研发投入。在信号检测系统产品方面,不断完善相关电讯指标及显示接口技术、精准量测技术、精密信号互联系统、控制与分析软件等,对目前高度集成与高可靠性应用场合提供支撑。在OLED调测系统及AOI光学检测产品方面,公司集合传感、电学、嵌入式运算等技术在计算视觉多维度弱信号的捕获、量化、传输、运算处理上建立技术优势,突破了机构精密运动控制、抗扰以及精密可靠压接系统。公司完善了全套综合服务软件体系,涵盖检测系统、修复系统、评价系统、线体与品控管理系统等。同时,公司自主研发基于AI的检修一体化算法库及相关产品。在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产品方面,整合了低阻抗高可靠性的自动压接系统、高精度定位的移载系统、基于大数据分析及设备监控的软件系统等使其具有适用范围广(可适用不同制程、不同尺寸产品)、快速高精度定位及对位、可靠的全流程自动化操作等。
行业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数量较少,且市场集中度较高,而公司在Module制程检测系统的产品技术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技术优势明显。Cell制程检测系统的市场份额之前主要被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企业占据,随着公司近年的不断投入及发展,公司在该制程检测系统的收入规模快速增长,目前公司产品完全覆盖Cell制程。Array制程检测系统的市场份额主要被日本企业占据,公司已通过技术积累开始涉足,部分产品亦已完成开发并实现了批量销售。同时平板显示检测行业内多数企业的产品仅涉及“光、机、电、算、软”中的一项或两项,难以满足客户的整体需求。公司基于模组检测系统的优势,通过引进行业内的技术和人才,产品已覆盖AOI光学检测系统和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形成了“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的产品线,具有较强的整体方案解决能力。
半导体产业化过程,设备先行,半导体前道检测设备是制约我国半导体制造产业的“卡脖子”难题,以美国科磊半导体为代表的国际巨头占据了全球量测检测设备大部分的市场。在政府引导和下游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产设备企业投入到半导体测试领域。
公司在半导体领域致力于半导体前道量测检测设备以及后道电测检测设备的研发及生产,在光学领域自主开发针对集成电路微细结构及变化的OCD测量、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OCD人机交互简便易用三维半导体结构建模软件等核心技术,在电子束领域自主开发了半导体制程工艺缺陷全自动检测、晶圆缺陷自动识别与分类等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公司在半导体光学、半导体电子光学及泛半导体领域积极进行项目研发,在半导体单/双模块膜厚测量设备、高性能膜厚及OCD测量设备、半导体硅片应力测量设备、FIB-SEM双束系统、全自动晶圆缺陷复查设备、DRAMRDBI测试设备、CP/FTATE设备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较好技术沉淀。
我国平板显示检测行业发展初期,国内平板显示厂商多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进口检测系统,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存在操作界面较为复杂、售后服务不及时、服务定制化程度差等问题。公司自设立以来,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客户相对集中的地区,如苏州、成都、合肥、北京、深圳、厦门、重庆、南京等地配置了客户服务小组,配备专门的技术支持人员,辐射全国主要平板显示器件生产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能够迅速响应客户的需求。贴身式的服务一方面有助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售后维护服务,及时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升客户的使用满意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公司深入理解客户的需求,与客户形成研发互动,在客户新建生产线或技术升级早期阶段,即可通过研发的早期介入,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产品的客户体验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托于高效的客户服务体系,公司成功抢占了部分国内市场份额,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与众多大型面板和模组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半导体检测领域,相比国际知名厂商,公司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技术团队均位于国内,公司生产基地位于上海、武汉,具备规模化生产的净化间及配套生产人员,能够更迅速地响应下游客户需求,缩短销售、发货、验收的周期。成立以来,公司与中芯国际、华虹集团、长江存储、合肥长鑫、广州粤芯等众多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为客户建立了专属的服务团队以提供及时的驻厂技术服务支持,经验丰富的售后团队能够保证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及时到达现场排查故障、解决问题,提供及时周到的驻厂支持服务,缩短新产品导入的工艺磨合时间。
平板显示行业较为集中,行业前10名平板显示厂商占据了行业的绝大部分产能,这些企业规模大,有较为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标准,只有产品质量稳定性高、品牌影响力大、研发能力强和服务体验好的供应商才能进入其合格供应商名单。而平板显示厂商在选定供应商后,通常不会随意更换,这对于新进入行业企业而言,通常需要数年的时间沉淀。公司自设立以来,专注于平板显示检测系统业务,客户已涵盖国内各主要面板、模组厂商,如京东方、华星光电、中国电子、天马微等,以及在国内建有生产基地的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的面板、模组厂商,如富士康、明基友达等,客户资源优势明显,为公司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
近年来,我国平板显示行业投资规模增长迅速,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向中国转移态势明显。此外,随着设备国产化的不断推动,客户更易采用公司的产品。因此,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公司具有较明显的客户优势。
在半导体领域,公司与中芯国际、华虹集团、长江存储、合肥长鑫、广州粤芯等众多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新能源领域,公司与中创新航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确定公司为其锂电设备的优选合作商,在锂电设备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迭代产品,提升双方产业竞争力。公司控股子公司常州精测参与中创新航港股发行,进一步巩固、深化双方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双方在资源整合、技术支持、业务协同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进双方在锂电设备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平板显示检测系统业务公司之一,研发、市场、管理等专业人才团队是公司快速发展的关键。首先,平板显示检测系统的研发和生产涉及电路优化设计、精密光学、集成控制与信息处理等多个技术领域,具有跨专业、多技术融汇的特点,对技术研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业务精良的研发团队,并制定了有效的研发激励和人才培养机制,为公司保持并巩固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公司研发部门员工人数已超过公司员工总数的50%,涵盖电子、光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及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研发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均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参与过本行业多项研发项目和公司新产品开发项目,在平板显示检测技术的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次,公司销售团队成员大多具有丰富的平板显示行业从业经验,对相关技术发展和客户需求变化趋势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深入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促进公司产品的研发方向更加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在市场竞争中易于获得客户的认可。
再次,公司主要创始人具有多年的市场经验和扎实的研发能力,管理层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基于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动向制定符合公司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以丰富的营运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能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持续的驱动力。
另外,在半导体领域,目前公司是国内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领军企业之一,公司具备半导体设备的设计制造、工艺制程、软件开发与应用等多种学科人才。公司重视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半导体设备行业经验的高端人才,形成了稳定的核心技术人才团队,能紧密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
最后,公司基于自身实力,给予员工良好的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机会,建立了专业化、年轻化的人才团队。公司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核心业务人员稳定,并不断引入新的专业人才,这是公司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平板显示检测行业内多数企业的产品仅涉及“光、机、电、算、软”中的一项或两项,难以满足客户的整体需求。公司基于模组检测系统的优势,通过引进行业内的技术和人才,产品已覆盖AOI光学检测系统和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形成了“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的产品线,具有较强的整体方案解决能力。
基于“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的整体方案解决能力优势,公司产品覆盖了平板显示各类主要检测系统:从检测对象来看,目前公司产品已覆盖LCD、OLED等各类平板显示器件,能提供基于LTPS、IGZO等新型显示技术以及8K屏等高分辨率的平板显示检测系统,并能提供触摸屏检测系统,满足客户的各类检测系统需求;从生产制程来看,公司产品已覆盖Module制程的检测系统,并成功实现了部分Array制程和Cell制程产品的开发和规模销售,成为行业内少数几家能够提供平板显示三大制程检测系统的企业。
报告期内,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动荡,市场需求低迷,消费者消费信心及能力萎靡,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放缓,多重因素叠加对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带来较大挑战。面对上述压力和挑战,公司上下一心,勇毅前行,积极克服经济下行和市场波动等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继续加大战略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和客户构成,强化产品并加强研发创新,各项业务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在显示测试领域,不断突破创新,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了面板中、前道制程设备、智能和精密光学仪器以及Mini-LED、Micro-OLED、Micro-LED等新型显示产品研究开发力度,同时增加海外核心客户的扩展力度;在半导体测试领域,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市场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已在国内主要集成电路厂商取得批量订单,并打破国外厂商垄断,国产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新能源领域,相关产品研发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部分产品已通过目标客户的认证并实现销售。其中,化成分容自动测试系统已实现量产销售;同时,公司取得中创新航切叠一体机批量订单。报告期内,公司在手订单(特别是半导体、新能源领域订单)相较于去年同期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截止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取得在手订单金额总计约27.97亿元,其中半导体领域订单约8.91亿元、新能源领域订单约4.82亿元。
鉴于半导体领域属于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新产品研发投入较大,投资周期长,公司目前在半导体、新能源领域的新业务仍处于高投入期;另外,平板显示行业正处于从LCD到OLED及Mini/Micro-OLED、Micro-LED快速迭代发展阶段,为了更好的抓住平板显示检测行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公司也同步加大了在平板显示检测领域的研发投入。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58,930.43万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29.70%(其中在半导体领域研发投入21,222.57万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31.84%;显示领域研发投入31,955.03万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18.47%;在新能源领域研发投入5,752.84万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143.36%),对公司报告期内净利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3,057.18万元,同比增长13.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182.54万元,同比增长41.36%;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747,391.36万元,较期初增长23.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322,500.17万元,较期初减少2.71%。
报告期内,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终端需求下降,显示行业仍在底部徘徊,公司紧跟市场变化,依托已有的技术优势和完善的市场及服务体系,不断强化公司“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系统集成优势,大力推动AOI及OLED、Micro-OLED、Micro-LED、Mini-LED等新型显示产品以及智能和精密光学仪器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行业优势。在2022年平板显示行业企业业绩普遍承压的情况下,公司积极克服经济下行和市场波动等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显示领域各项业务仍保持稳健发展态势,特别在智能和精密光学仪器以及Micro-OLED、Micro-LED、Mini-LED等新型显示等新兴领域取得较大的进展。
公司作为领先显示面板检测设备厂商,为了进一步促进智能和精密光学仪器领域以及新型新型显示领域的快速发展,抓住显示领域转型过程中发展的重大机遇,报告期内继续加大了在精密光学仪器、新型显示领域的投入力度,公司专门新设武汉加特林、武汉精一微两个主体深耕智能和精密光学仪器领域,同时在2023年年初设立深圳精测,进一步助力公司拓展显示领域AR/VR产业相关业务的发展。现阶段,公司在智能和精密光学仪器领域,主力产品色彩分析仪、成像式闪烁频率测仪、成像式亮度色度仪、AR/VR测量仪等核心产品打破国外垄断,陆续取得研发、产品突破,获得了客户重复批量订单;在新型显示相关检测、调试设备产品持续发力,AR/VR/MR等头显设备配套检测的布局全面、深入且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在该领域检测设备提供商的领导地位。其中Micro-OLED、光学显示模组(Eyecup)等配套检测均已收获国际知名头部客户批量订单,并完成部分交付。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在新型显示领域的研发力度,深入拓展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加大与国内外头部战略客户的合作关系,为未来几年迎来该领域全面爆发式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在平板显示检测领域实现销售收入216,883.43万元,较上年同比下降1.41%。公司将面向以显示为基础的智能终端产业链,坚持国际头部客户引领,深耕检测技术并仪器仪表化,加快AI数算软平善,筑牢智能终端、显示模组、材料组件全产业链行业综合良率管理解决方案的生态构建。未来,随着新型显示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以及商业化应用进程不断加快,公司在显示领域的整体竞争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对整个显示检测领域行业以及公司在该领域持续稳健增长充满信心。
报告期内,随着电动汽车产业、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芯片产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国内对半导体设备需求强烈,后续仍将有比较长的持续增长周期,且伴随着芯片领域国际竞争形势变化剧烈以及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影响,作为电子信息关键元器件的半导体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已经上升至国家和行业战略高度,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替代进入重要机遇期。同时,公司所处的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特别是前道量测领域,生产线的国产设备供给率较低,公司的主力产品已得到诸多一线客户认可,并取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同时公司还在加紧其余核心产品的研发、认证以及拓展,因此公司对未来的销售增长保持积极乐观态度。
目前公司是国内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领军企业之一,已基本形成在半导体检测前道、后道全领域的布局,公司子公司武汉精鸿主要聚焦自动测试设备(ATE)领域(主要产品是存储芯片测试设备),老化(Burn-In)产品线在国内一线客户实现批量重复订单、CP(ChipProbe,晶片探测)/FT(FinalTest,最终测试,即出厂测试)产品线相关产品已取得相应订单并完成交付,目前批量订单正在积极争取中。
公司子公司上海精测主要聚焦半导体前道检测设备领域,致力于半导体前道量测检测设备的研发及生产。上海精测膜厚产品(含独立式膜厚设备)、电子束设备已取得国内一线客户的批量订单;OCD设备获得多家一线客户的验证通过,且已取得部分订单;半导体硅片应力测量设备也取得客户订单并完成交付,明场光学缺陷检测设备已取得突破性订单,且已完成首台套交付;其余储备的产品目前正处于研发、认证以及拓展的过程中。随着公司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成熟度以及市场对公司产品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公司半导体检测业务开拓迅速,订单以及销售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公司在整个半导体板块实现销售收入18,263.22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4.12%。截止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在半导体领域在手订单约8.91亿元。
报告期内,新能源动力锂电池领域继续保持高景气,新能源汽车行业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为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25.6%。现阶段,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主要产品为锂电池生产及检测设备,主要用于锂电池电芯装配和检测环节等,包括锂电池化成分容系统、切叠一体机和BMS检测系统等。报告期内,公司与中创新航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确定公司为其锂电设备的优选合作商,在锂电设备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迭代产品,提升双方产业竞争力;同时公司控股子公司常州精测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中创新航港股发行,进一步巩固、深化双方战略合作关系。另外,公司在新能源领域核心产品化成分容自动测试系统已获得重复批量订单,实现大批量销售;切叠一体机获得批量订单,目前正在陆续的交付过程中。此外,公司正积极开拓与国内外知名电池厂商的合作关系。2022年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实现销售收入34,303.90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61.64%。截止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在手订单约4.82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58,930.4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9.70%,占营业收入21.58%。其中,显示检测领域研发投入31,955.0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47%;半导体检测领域研发投入21,222.5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84%;新能源领域研发投入5,752.84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3.36%。
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公司取得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在平板显示检测领域的研发投入主要用于新型显示技术产品的研发及相关技术储备,推出了色彩分析仪、成像式闪烁频率测仪、成像式亮度色度仪、AR/VR测量仪、Micro-LED微显示多功能亮色度测量仪等多款仪器仪表核心器件,以及高世代面板综合良率管理系统,Micro-LED显示模组综合良率管理系统,半导体微显示ATEAOI检测系统,Mini-LED直显墨色分选系统、蒸镀后氮气仓点亮及光学检查系统等产品,覆盖国内外主流厂商;在新能源设备的研发投入使公司成功掌握了双目视觉对位与纠偏技术、卷材收/放卷张力控制技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存储与分布式事件处理系统和双向大电流电源充放电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成功开发了化成分容等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在半导体检测业务上的研发投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JBO竞博膜厚产品(含集成式膜厚产品)、明场晶圆有图形缺陷检测、OCD量测、电子束和老化(Burn-In)、CP(ChipProbe,晶片探测)、FT(FinalTest,最终测试,即出厂测试)等设备产品和相关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均实现了技术突破,获得了国内一线客户的批量订单或验证通过。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已取得1,888项专利授权(其中739项发明专利,809项实用新型专利,340项外观专利)、308项软件著作权、89项软件产品登记证书、75项商标(其中国际商标28项)。
随着研发投入不断向经营成果进行转化,将对未来公司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巩固行业领先地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公司将保持研发投入强度,通过开放创新与资源整合,在平板显示领域巩固已有技术优势,加大新型显示的研究开发力度,积极向上下游领域进行延展,保持竞争力;继续加大在新能源设备上的研发投入,持续孵化新技术、新产品;半导体检测设备的销售收入和毛利快速持续增长,成为了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未来,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半导体检测业务预计将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公司于2022年4月26日披露了关于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等相关公告,于2022年7月15日披露了关于调整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方案等公告;公司本次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27,600.00万元(含人民币127,6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以下项目:
截止本报告披露之日,公司已完成可转债发行并上市的工作,债券代码为“123176”,简称为“精测转2”,发行总额为人民币12.76亿元。
公司连续几年在深交所信息披露考核等级取得好成绩,2022年公司继续保持优良的工作传统,不断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同时在遵守信息披露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回复互动易平台中的投资者提问,举办多场次的机构投资者交流会、业绩说明会,始终保持投资者关系电话的畅通,保障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畅通交流,增加了公司运作的透明度,有效履行了公司的义务,维护了公司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公司的投资者关系。
后续,公司将继续紧抓高世代显示面板、OLED新增及存量产线投资、传统面板领域向行业的前道、智能和精密光学仪器以及Mini-LED和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商业应用的投资机会,积极开拓国内及国际市场,同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研发出满足客户产线以及实现国产化替代的技术产品,提高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产线渗透率。
公司将持续加大对半导体及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新业务板块产业布局,加快公司半导体、新能源测试设备的产品进一步突破和产业化进程,推动公司半导体、新能源测试设备业务板块的发展。同时,积极寻找半导体、新能源测试领域优秀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半导体、新能源测试技术及产品应用的发展,快速提升竞争力。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公司创立至今,始终坚持实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并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积累了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已形成较牢固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再创历史新高,并带动知识产权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步增长。
公司将继续秉承“科技成就未来、品质赢得信赖”的经营理念,注重技术积累,坚持自主创新驱动发展,培养引进高端人才,进一步加大对“光、机、电、算、软”技术融合与提升的研发投入,通过开放创新与资源整合,在平板显示领域巩固已有技术优势,积极向上下游领域进行延展,保持竞争力;在半导体领域,加快已有产品的技术完善升级及市场客户拓展,同时积极推进新产品的研发布局,推动半导体业务板块的规模快速增长;在新能源领域,不断推动研发创新,加快现有大客户的产品认证,积极拓展新的一线客户需求,推动新能源业务板块的快速增长。
2023年,公司将抓住高世代显示面板、OLED新增及存量产线投资、传统面板领域向行业的前道、关键核心部件以及Mini-LED和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商业应用的投资机会,积极开拓国内及国际市场,同时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研发出满足客户产线以及实现国产化替代的技术产品,提高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产线渗透率。
公司在平板显示检测领域的客户已涵盖国内各主要面板、模组厂商,如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股份、中国电子、天马微等,以及在国内建有生产基地的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的面板、模组厂商,如富士康、明基友达等,客户资源优势明显。未来,公司将积极拓展新领域客户(如泛半导体客户、车载产品客户等)及新技术客户(如Micro-LED制作厂家),布局东大区、南大区、中大区、台湾地区及海外市场五大营销区域,提升公司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及高质量服务的能力。在半导体检测领域,2023年公司在前道量测领域将继续增加投入研发光学检测设备(纳米薄膜椭偏测量装备、光学关键尺寸(OCD)测量装备、明场光学缺陷检测设备、硅片应力测量装备)和电子光学检测设备(CD-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关键尺寸测量装备、Review-SEM全自动晶圆缺陷复查设备、FIB-SEM双束系统),实现研发设备的产业化批量生产,打破集成电路高端检测设备被国外厂家垄断的局面,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在后道电测领域,继续加大老化(Burn-In)产品线、CP(ChipProbe,晶片探测)、FT(FinalTest,最终测试,即出厂测试)新产品的研发,加大核心客户的开拓力度,丰富Memory领域测试设备产品,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公司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功能及优势,采取多元化方式,积极做大做强公司半导体业务板块,提升竞争力。
在新能源领域,紧跟行业整线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中后段主要产品布局和提升智能装备的生产能力,包括切叠一体机、化成分容测试系统、电芯装配线和激光模切机等,进一步提升与下游锂电池厂商的合作粘性和深度,更好的满足下游客户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
公司现有平板显示、半导体及新能源检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涉及电路优化设计、精密光学、集成控制与信息处理等多个技术领域,具有跨专业、多技术融汇的特点,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确保研发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业务精良,强化公司销售团队对行业技术发展、客户需求变化等趋势的理解能力,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持续的驱动力。2023年,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薪酬及激励体系建设,重点丰富人才激励手段,让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参与进来,与公司共同成长。同时完善人力资源引进、开发、使用与退出管理机制,重点突出高端创新人才的引进及基础岗位员工的培训工作。一方面通过完善的考核和激励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各类高端技术型人才和基础岗位员工的培训,增强公司研发创新竞争力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公司管理层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基于公司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动向制定符合公司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以丰富的运营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能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未来,公司将给予员工良好的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机会,建立专业化、年轻化的管理团队,不断引入新的专业人才,确保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司董事会将继续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要求,认真自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保障投资者知情权和参与权,积极维护公司与投资者良好关系,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提升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内在价值,维护公司良好市场形象。
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周期性波动当中,叠加经济下行、全球政治环境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出现经济全面复苏的趋势,依然面临下滑的可能。此外,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一方面供应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下游厂商更多选择国产测试设备以推动国产化替代;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对芯片等原材料的供应及价格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对公司生产及盈利带来不利影响。若全球经济放缓以及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可能对消费电子产业链及集成电路产业链带来一定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业绩。
应对措施:针对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品的研发,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公司内部将进一步优化管理,实施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耗降费。
公司下业企业主要为规模较大的面板或模组厂商、集成电路厂商和锂电池厂商,行业产能集中度高。受此影响,公司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5.51%、71.69%和63.52%,客户集中情况较为明显。虽然公司凭借良好的产品性能和客户服务赢得了下游主要客户的信赖,也在积极开拓半导体和新能源检测业务,但是,若公司因产品和服务质量不符合主要客户要求导致双方合作关系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主要客户未来因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对公司的直接订单需求大幅下滑,均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规模较大的平板显示厂商处于基础性核心地位,其投资规模直接影响着平板显示检测行业企业的业绩。近几年,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向国内转移趋势明显,公司凭借产品良好的性价比和客户服务优势较好地满足了国内面板厂商的需求,与京东方等主要客户建立了稳定信赖的合作关系,并获得了全球主要平板显示厂商的认可,公司一直努力拓展客户,在巩固平板显示客户中的占有率之外,还积极向模组面板的上下游厂商拓展新的客户,以减少未来的客户集中风险。
公司所属行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的核心涉及信号编解码、信号扩展、信号驱动、自动化控制、机器视觉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相比,公司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与国外同行业传统优势企业之间在技术上的差距也不断缩小。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利用核心技术研发的各项产品,因此这些核心技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目前,公司执行了严格的技术保密制度,并与员工签署保密协议,防止核心技术泄密。但是,如果出现核心技术泄密的情形,公司的技术领先地位及市场竞争优势将可能被削弱,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应对措施:公司与管理层及核心人员均签署了《保密协议》及《竞业禁止协议》;同时,公司在研发及技术管理制度上不断完善,增强核心技术的保护能力。
半导体检测设备、显示检测设备以及新能源检测设备的研发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电路优化设计、精密光学、集成控制与信息处理等多个技术领域,具有跨专业、多技术融汇的特点,其中产品研发人员、生产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售后工程师以及核心管理人员均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公司尤其重视研发体系的搭建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保障产品质量、客户产品使用价值和高水准经营管理,公司一贯视人才资源为公司最重要和宝贵的资源,因而不断通过引进、培养、激励等手段壮大和稳定人才队伍。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若核心人才流失过多将会对公司的发展和运营带来风险。
应对措施:为了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公司一方面搭建有吸引力的薪酬机制,同时在上市前即进行了针对高管及核心人员的股权激励;2017年7月,公司又针对部分核心员工实施了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2019年,公司子公司上海精测设立员工持股平台;2021年公司子公司武汉精能设立员工持股平台;2022年公司实施了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今后,公司会不断通过良性的薪酬奖励及股权激励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半导体行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设备价值大等特性,其中占半导体营收80%以上的集成电路行业这一特点尤为突出。在摩尔定律推动下,不断向前衍进的制程节点对设备技术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精测电子虽然在面板检测设备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但半导体检测设备对技术研发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公司在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从零开始,面临研发投入大,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认证及产业化不达预期的风险。
应对措施:内部充分挖潜,利用公司超过10年积累的“光、机、电、算、软”应用研发能力进行研发的跨界与升级转型;对外通过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吸纳顶尖半导体设备研发人才及团队;同时利用市场手段,寻找具有成熟半导体设备技术及产品的企业进行并购或合作。
随着显示、半导体和新能源等行业快速发展,国内设备厂商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公司所处的显示、半导体、新能源检测系统行业市场持续扩容,行业内主要设备供应商不断扩张以获取更大市场份额,拟进入或新进入的设备供应商亦具备较强的投资意愿。若公司不能在技术、服务、人才和客户资源上保持优势,并及时开发出满足需求的产品,则公司可能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对业绩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一贯坚持实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显示检测领域形成了基于“光、机、电、算、软”一体化的整体方案解决能力优势,公司产品覆盖了平板显示各类主要检测系统,成为行业内少数几家能够提供平板显示三大制程检测系统的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产品、服务、客户优势。公司将充分利用及巩固上述优势,防范和应对上述竞争风险。
在目前公司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公司子公司和新员工数量不断增多,异地建设项目也相应增加,集团及子公司管理更趋复杂。尽管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在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储备了充足的人才,但若公司的管理人员、管理体系无法适应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变化,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深入研究,改进、完善并创新适合公司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逐步强化内部的流程化、体系化管理,减少管理风险。
近年来,公司加大对半导体检测、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把半导体、新能源行业的设备规划为公司新的发展方向。在半导体检测领域,公司已开发薄膜椭偏测量技术、光学关键尺寸测量技术、高分辨率电子束检测技术等核心技术,主要产品包含膜厚量测类设备、光学关键尺寸量测系统、电子束缺陷检测系统以及存储芯片测试设备、驱动芯片测试设备等半导体检测前道、后道设备;在新能源设备领域,公司已开发双目视觉对位与纠偏技术、卷材收/放卷张力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主要产品包含切叠一体机、化成分容系统等锂电池中后段生产及检测设备。由于上述大部分为公司报告期新增产品,且部分产品处于送样阶段,进入市场前仍需要经历下游客户较长时间的验证过程。2020-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32,212.43万元、45,435.55万元和58,930.43万元。
若公司产品未能通过客户验证,或者通过客户验证后未能实现批量出货,将对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半导体、新能源领域设备的技术研发较平板显示检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若公司产品研发进展缓慢或研发产品未能匹配客户需求导致研发失败,将可能对公司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并在半导体、新能源领域开拓新的市场份额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将产生研发沉没成本,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的动态变化,关注上下业的变化趋势,公司将采取优化业务、调整规划及实施方案等措施,减少上述风险。
公司2021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为14.94亿元以及公司于2023年向不特定对象发行了12.76亿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每个募投项目均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及严谨的论证并结合公司实际经营状况而确定的,符合公司的实际发展需求,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对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但若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产业政策、市场环境、发展趋势、项目审批备案手续等诸多方面出现不利变化,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可能面临实施进度不达预期,或者无法实现预期效益的风险,从而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募投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的动态变化,关注上下业的变化趋势,公司将采取优化业务、调整规划及实施方案等措施,减少上述风险。
【机构去哪儿】“宁王”业绩大爆炸!1720人参与调研;机构蜂拥“叩门”新能源产业链,这些公司成宠儿
深市322份一季报出炉:逾6 成企业业绩增长 新能源、通信龙头表现亮眼
已有149家主力机构披露2022-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4443.16万股,占流通A股21.48%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11.55元。多头行情中,上涨趋势有所减缓,可适量做高抛低吸。该股资金方面受到市场关注,多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
股东人数变化:一季报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3-03-20)增长383户,幅度2.96%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