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O竞博11月17日、18日由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等机构举办的首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活跃在我国科学传播第一线的专家学者、图书出版人以及科学记者在一起就科学传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讨。
在会议上,“中国传媒与科学传播”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议题,来自杂志、出版社的代表与专门从事科学传播学的专家共同探讨了如何把杂志、图书等媒体运用到科学传播中,让科学知识乘着媒体的翅膀飞翔。
自1999年起,为了解全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了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全国国民阅读调查JBO竞博。而最近六七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这种阅读率下降给出版社尤其是科普图书的出版社带来了怎样的压力和挑战?
来自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的郑华秀编辑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首先总结出了几点制约科普图书畅销或常销的几个阅读习惯。首先,网络阅读率的增加,分流了一部分读者。其次,阅读的功利性倾向,使得阅读科普图书的需要减少。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都涌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人们更愿意将宝贵的时间用在阅读与自己升学、就业、理财有关的图书上面。第三,阅读的快餐化使得人们没有兴趣购买需要“深阅读”的科普图书。不论是有关科学知识、科学人文、传记之类的科普图书JBO竞博,给人们的第一感觉总是阳春白雪,是需要花时间慢慢咀嚼的。
此外,阅读率调查结果还显示,图书阅读率下降的一大原因是读者没有时间阅读。例如,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不读书者在回答其原因时,选择“没时间”读书的占了将近一半。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无法再像过去一样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将阅读进行到底,无法再将读书当做一种人生享受,将读书当做开启心灵智慧之门的钥匙。无暇阅读,必然会使读者更倾向于购买那些不需要怎么动脑子的轻松读物,而对需要“深阅读”的科普图书不感兴趣。
除了由国民的阅读习惯给科学图书出版带来的挑战以外,科学图书出版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韩建民认为,科学图书的出版呈现出了深度化的趋势。比如说,编辑不再仅仅是对文稿进行“书面”加工,他们不仅要策划选题而且要策划市场、策划营销传播渠道。而科学图书出版行业的版权合作从简单方式向“化学反应”深度有机合作转变,不仅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如此,国内出版合作也同样出现这个特征。
针对国民的阅读习惯的新趋势JBO竞博,科学图书的出版也要积极应对。比如纸介质、电子、音像、网络同步出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科学出版趋势;科学出版进一步向读者中心转变,具体表现在一些细节上更加考虑读者的意愿;从内容上逐渐形成专业化格局,上游作者资源和下游品牌被不同程度地细分。
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副总编潘涛则以他们出版一系列“正说”、“反说”、“戏说”诺贝尔奖图书的事例,探讨了这种在出版行业进行科学传播的一种有趣、有效的形式。
随着科学出版个性化时代的同时到来,使其更加具备专业化深度化特点。科学出版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日新月异,深度出版成为作者和出版社的必然选择。
从一本不为人知的《地理知识》杂志,到如今出版界的一匹黑马中国发行量最大、知名度很高的《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亲历了《中国国家地理》改版的整个过程。他说:“这本杂志改版,也是地理科学传播创新的过程。”
单之蔷认为,把媒体运作规律引入地理科学的传播,是《中国国家地理》改版成功的最基本原因,而这就涉及到一个核心理念的转换: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科学普及”的概念暗含着:编辑的构成是学者专家,排斥了媒体,而编辑工作的中心词则是通俗化。但市场竞争的是“吸引力”、“有兴趣”,而不是通俗。他们将媒体竞争的几个最基本的原则:独家性、时效性和接近性引入了《中国国家地理》,是走向市场的第一步。而策划,就是制造话题,把知识变成公众的话题和谈资,让知识乘着话题的翅膀飞翔,则成为《中国国家地理》走向成功的点睛之笔。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顺利地完成了由传统的科普向科学传播的转变,也是地理科学传播创新的过程,这一成功模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对于我国科学图书的出版界也不失为改革创新的他山之石。